科研骨干成员

科研骨干成员

   

 杰哈·阿尔贝特·穆鲁(Gérard Albert Mourou)教授

杰哈·阿尔贝特·穆鲁,1944年生于法国阿尔贝维尔,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激光物理学家。

1967年获得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物理学专业学士学位,1970、1973年先后获得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物理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70至1973年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进行合作研究。1973至197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74至1977年任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科学家。1977至1989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历任科学家、高级科学家、教授。1989至200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A. D. Moore杰出校级教授。2005至2024年9月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综合理工大学任教授,其中2005至2009年任光学实验室主任。2024年10月加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长期从事超短超强激光物理领域研究。与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发明了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开辟了实现超高功率激光的新途径,将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推进到相对论和极端相对论领域;开创了超快科学新领域,第一次展示了利用飞秒激光来实现具有亚皮秒时间精度的电信号测量,在皮秒尺度实现时间分辨的电子衍射成像;开拓了激光在医疗、工业、前沿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201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2年获金鹅奖。


陈佳洱

核物理学家,1934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5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主席。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是低能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方面的学科带头人。领导完成了4.5MV静电加速器的设计与建造和2×6MV串列静电加速器的改建与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建成我国首台碳-14超灵敏加速器质谱计主持新型重离子RFQ加速结构和射频超导加速腔的试验、设计与研究,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结合加速器项目深入研究束流物理,在提高束流输运和利用效率方面作出了贡献。 代表论著《陈佳洱文集》。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五”先进工作者(一等奖)。

个人主页:http://www.phy.pku.edu.cn/info/1009/4333.htm



颜学庆

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主任。1977年7月生于湖南永州市,199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2004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担任世界超强激光科学中心(IZEST)委员、亚洲超强激光委员会委员、国家“十四五”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指南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能量密度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组委、中国物理学会核物理和加速器召集人和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为期刊《Scientific Reports》、《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强激光与粒子束》和《高能量密度物理》的编委。

在PRL/PRAB/APL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获得授权专利15项(授权6项)。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0年),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资助。为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2012-2017)和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2019-2030)首席科学家。曾入选中国核物理学会胡济民教育科学奖(2007年)、德国洪堡学者(2008年)、科技部创新人才(2015年)、中组部万人计划创新人才(2016年)、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2018年)和美国加州大学(埃尔文分校)“Rostocker杰出讲师”(2019年)。由于在激光加速器理论和实验研究中的贡献,获得2019年世界加速器大会Hogil Kim奖(中国大陆首位)和2020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物理奖)。系列研究推动了怀柔科学中心交叉研究平台《北京激光加速创新中心》的设立,为国家十四五大科学设施《激光驱动多束流设施》立项奠定基础,为怀柔国家创新中心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个人主页:http://faculty.pku.edu.cn/yanxueqing



  秦庆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 的全职教授,目前还担任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瑞典MAX IV光源等多个大型加速器装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他参与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运行及升级、领导了改进后的BEPC(BEPCII)的对撞模式的调试、运行、达标和作为同步辐射光源的使用;他还领导了未来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概念设计,以及领导了我国首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的预研、设计和项目启动等。他出任ESRF ASD主任,也是中国乃至亚洲国家在欧美大型加速器实验室首位担任高层管理人员的科学家。




马文君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物理学院院长助理、重离子所副所长。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2009),先后在马普量子光学所、慕尼黑大学留学工作(2010-2015),2015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激光等离子物理与激光驱动的粒子加速器。近年来在激光驱动离子加速,高产额电子与辐射源,相对论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等领域做出了众多原创性工作,在Nature Photonic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X等期刊发表120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2400余次。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重大课题。

个人主页http://faculty.pku.edu.cn/mawenjun



林晨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于2011年在北京大学获得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12月起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激光等离子体加速,激光加速质子束辐照应用,聚变等离子体诊断,激光加速器控制系统以及数据信息管理。研究员任职期间教授本科生课程《普通物理实验》和研究生选修课程《飞秒激光加速器与应用导论》。目前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先后承担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磁约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等七项研究项目和课题。

个人主页http://faculty.pku.edu.cn/lincheng


 

 

朱昆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在加速器技术领域工作 19 年,在离子源,束流配送线,射频加速器和高功率靶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工作。

个人主页http://faculty.pku.edu.cn/zhukun



赵研英

高级工程师,在强场飞秒激光领域工作 14 年,长期从事超强飞秒激光系统研制及相关关键技术研究、超短脉冲诊断评估系统研制等工作。

个人主页http://faculty.pku.edu.cn/zhaoyanying



杨根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辐射与环境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国家级精品资源公开课《普通大学物理实验》骨干主讲人,开设有《辐射生物学与肿瘤放射治疗》研究生课程。

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7项科研/临床相关研究项目。

研究方向:循环肿瘤细胞与肿瘤干细胞;体内30 nm染色质结构解析和辐射生物物理模型;肿瘤放射免疫成像和治疗。

个人主页http://faculty.pku.edu.cn/yanggen



徐新路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201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及天文学系作为博士后工作,2018年-2022年在斯坦福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作为研究员工作,2022年9月起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等离子体尾波加速,高品质及结构化电子束的产生与输运,基于超强激光、带电粒子束、等离子体三者相互作用的紧凑型辐射源,新型大能量阿秒辐射源,PIC程序中的数值误差及不稳定性。目前已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Accelerators and Beam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Computer Physics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SCI被引用超过1000次。

 


耿易星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程师。

个人主页http://faculty.pku.edu.cn/gengyixing


 

赵家瑞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技术系列助理研究员。

2010年、2013年在山东师范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7月至2017年11月在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工作,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锐德康科技有限公司工作,2020年1月至2023年11月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特聘副研究员(专职研究岗位)。2023年12月入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期从事激光加速、激光核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拍瓦激光质子加速器装置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开展拍瓦激光加速器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研究及拍瓦激光加速器环境支撑体系建设;同时开展激光驱动等离子体对撞的核反应实验研究。在《激光与粒子束》(Laser and Particle Beams)、《科学仪器评论》(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物理评论C辑》(Physical Review C)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7篇,主导发布中国技术监督情报协会团体标准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



王科栋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研究技术系列助理研究员。2014年于山东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9年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得加速器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9年7月起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激光加速器,2021年7月被聘为特聘副研究员(专职研究岗位)。2024年1月入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长期从事加速器物理领域研究工作。目前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拍瓦激光质子加速器装置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对激光加速质子治疗系统中的激光质子束流输运系统进行研发,开展了激光加速大能散束流传输研究、激光加速束流均匀化研究、激光加速核心传输元件及诊断研究。在《物理评论:加速器和束流》(Physical Review Accelerators and Beams)、《物理研究中的核仪器与方法A辑:加速器、光谱仪、探测器和相关设备》(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Accelerators, Spectrometers, Detectors and Associated Equipment)、《核技术》(英文版)(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等离子体物理学》(Physics of Plasmas)等期刊发表论文29篇。2022年获中国物理学会粒子加速器分会第十五届“希望杯”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2023年被遴选为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全球青年科学家峰会代表。担任《中国物理B》(Chinese Physics B)、《物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hysics)、《物理学报》等期刊审稿人。




陈式有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专职副研究员。

高  营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专职副研究员

吴  笛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专职副研究员

王  强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控制系统工程师

徐圣宣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机电设计工程师

徐明明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机械工程师

郭恩硕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电气工程师

马丽永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程师

牛化瑞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程师




© 2015 北京大学激光加速器实验室版权所有 

手机版